回顧維港音樂節2016

「聲空之橋」開幕音樂會

 


暑期音樂學院

馬勒第八交響曲
師資培訓交流團

香港週

關於維港音樂節2016

在香港及維也納政府的鼎力支持下,維也納兒童合唱團音樂學院基金夥拍兩地音樂家、教育機構和社會各界,擕手打造首屆「維港音樂節」,由曾智斌擔任藝術總監,為兩地帶來一個前所未有的跨國界文化盛會 !

由納兒童合唱團音樂學院基金主辦,為期六週的「維港音樂節」於2016年 7 月 15 日至 8 月 28 日舉行,是香港及維也納兩地首個大型音樂交流平台。主辦單位透過多元化活動包括音樂會、夏令營、 師資培訓交流團和各種社區節目等,提高本地人才的藝術教育及行政水平,加強香港作為創意樞紐的特色和形象。 超過四十名本地音樂家遠赴維也納演出。而音樂節的高潮乃是集合逾 250 名維也納和香港頂尖音樂家傾力演出號稱「千人交響曲」的馬勒《第八交響曲》。維港兩地樂界濟濟一堂,共奏驚人樂章,成就了千載難逢的國際文化盛事!


2016維港音樂節表演嘉賓

_______

來自香港及維也納的音樂家們齊聚一堂

Arnold Schoenberg合唱團

Arnold Schoenberg合唱團於1972年由現任藝術總監Erwin Ortner成立,該合唱團自建立之初至今都倍受矚目,亦是奧地利出色的合唱團之一。合唱團的曲目多樣,無論是文藝復興、巴洛克還是當代音樂風格都囊括其中。合唱團近期鑽研無伴奏合唱,亦於其他合唱團及管弦樂隊有大型演出。

除音樂會演奏外,Arnold Schoenberg合唱團亦參與歌劇創作。作品包括1988年在維也納藝術節周演出的舒伯特的《費拉布拉斯》(Ruth Berghaus導演、Claudio Abbado指揮);1992年奧利維埃梅西安的《阿西西的圣方濟各》(Peter Sellars導演、Esa-Pekka Salonen指揮);以及1999年在薩爾茨堡音樂節貝里奧《Cronaca del Luogo》的世界首映(Claus Guth導演、Sylvain Cambreling指揮)。

Arnold Schoenberg合唱團亦與維也納河畔劇院合作歌劇創作,如由Patrice Chéreau導演,Pierre boulez指揮的《雅納切克的死亡之屋》,該劇曾當選2007年德語區最佳歌劇。

在Arnold Schoenberg合唱團的作品中,2008年由Martin kusej導演、Nikolaus Karnoncourt指揮的斯特拉文斯基《浪子歷程》和2009年Claus Guths重新演繹的亨德爾的《彌賽亞》實現了藝術上的突破。40年來合唱團與指揮Nikolaus Harnoncourt保持著緊密的合作關係,包括數度於巡迴音樂會、維也納藝術節周、薩爾茨堡音樂節、維亞納現代音樂節、卡林西亞夏季音樂節以及格拉茨夏季Styriarte音樂節上的合作演出。

1994年,合唱團曾榮獲國際評審頒發的經典音樂獎,亦曾獲德國唱片評論界獎、和諧D大調、Caecilia大獎,亦因1996年由藝術總監Erwin Ortner指揮的舒伯特作品集唱片榮膺學院獎。在2002年,合唱團還因其與Nicholas Harnoncourt合作錄製的巴赫的聖馬太受難曲而榮獲格萊美大獎。Arnold Schoenberg合唱團與Nicholas Harnoncourt最近的唱片錄有巴赫的康塔塔、喬治蓋希文的《波吉和貝絲》和海頓的《四季》,其中,他們錄製的海頓《四季》唱片榮獲2010年的古典回聲獎。

Arnold Schoenberg合唱團最近發行的唱片中,包括與Johannes Brahms合作的人聲合唱CD,以及與20世紀作曲家合作的CD《LUX!》。2014年3月,合唱團與德國作曲家Hugo Distler合作的第九張唱片《Totentanz》發行;同年11月,第十張《和Arnold Schoenberg一起過聖誕》發行並當即售罄,2015年秋又重新發售。

Anna Baxter
女高音

女高音Anna Baxter出生於美國奧克拉荷馬州,她的音樂教育從童年時代學習鋼琴、單簧管和雙簧管開始。與此同時,十年的芭蕾舞、爵士舞及踢躂舞訓練亦讓Baxter於年少時在劇場中取得不同劇目的演出機會並參與各種藝術繪畫工作坊。本科時期先後就讀於塔爾薩大學及南方衛理會大學,Baxter及後於貝勒大學主修聲樂演唱並獲頒音樂碩士學位。 Baxter於畢業後於維也納師隨KS Olivera Miljakoviҫ並以此為家。

Baxter於2007年於帕紹國際歌唱比賽獲勝。2006年Baxter首次於歐洲登台演出,並憑《茶花女》中薇奧列達一角獲眾多觀眾及樂評之高度評價。 Baxter曾於美國、歐洲與亞洲等地參與音樂會演出及舉行獨奏會。 曾合作的知名樂團包括薩格勒布愛樂交響樂團、盧貝克漢莎城市管弦樂團及本港的泛亞交響樂團。 Baxter亦曾為呂貝克劇院、佛萊堡劇院、伯恩劇院及哈雷歌劇院的常任客席獨唱家。 Baxter曾演唱不同類型的演唱曲目又參演多部知名歌劇演出,其中包括阿拉貝拉、莎樂美、維特莉亞、羅莎琳德、瑪蓮卡等重要角色。

 

Christina Baader
女中音

Christina Baader出生於德國斯圖加特。 Baader先於斯圖加特國立音樂和表演藝術學院師隨Heidi Benmessaoud修習鋼琴並在畢業後於洛桑音樂學院師隨Jean- François Antonioli教授進修鋼琴演奏文憑。

Baader於在學期間修習歌唱技巧並於蒙特勒、日內瓦、蘇黎世、斯圖加特及科隆參與歌劇演出及演奏會。 Baader獲布根地國家獎學金前往法國師隨Jean-Pierre Blivet教授並隨後於維也納師隨Irina Gavrilovici教授。

Baader曾以獨唱家身分與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樂團到日本巡迴演出並於2009年到日本廣島市與廣島交響樂團及指揮山下一史合作為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演出作女中音獨唱。在國際性的歌劇製作上,Baader演活了柴可夫斯基《葉甫蓋尼·奧涅金》、華格納《女武神》、威爾第《弄臣》、莫扎特《女人皆如此》和《魔笛》中戲劇女中音的角色,亦在維也納為梅諾第《靈媒》及葛路克《伊非格尼在陶里德》出演主角。

Baader曾於德國、法國、比利時、瑞士及奧地利等地出演比才《卡門》一劇主角超過八十次,近期參與Frank Van Laecke大獲好評的同劇製作。 Baader亦曾與Frank Van Laecke合作布列頓《彼得格林》的場面調度製作。

Baader為下薩克森邦劇院獨唱小組成員並於此劇院演唱各個不同部分,當中包括:葛路克《在陶利斯的伊菲潔妮亞》的Klytämnestra、威爾第《法斯塔夫》的中奎克利夫人及華格納《漂泊的荷蘭人》的瑪莉等角色。 在參演歌劇以外,Baader亦活躍於音樂會歌唱演出。

 

張吟晶
女中音

來自馬來西亞的張吟晶現為香港的頂尖青年女中音歌唱家之一,演出經驗豐富且多元化,更獲樂評一致讚賞。2015年她榮獲馬來西亞全國聲樂比賽女生組冠軍及全場總冠軍。張氏在香港演藝學院先後以優異成績完成音樂學士及碩士學位課程,學習其間屢獲各項獎學金,包括FAMA獎學金及John Hosier Trust獎學金;2011至2012年更受凱達公司全力贊助前往澳洲交流,於墨爾本歌劇工作室深造。回港後張氏屢獲香港管弦樂團及香港歌劇院等本地勁旅垂青,擔任主唱之一。她現為香港歌劇院賽馬會歌劇計畫全力提拔的青年女中音。除了繁忙的演出以外,她也在香港演藝學院青少年課程、香港音樂事務處以及智新書院教授聲樂。

張吟晶演出的歌劇角色包括《波佩亞的加冕》的德魯西亞、《狡猾的小狐狸》的鬃毛雄狐、以及《費加洛的婚禮》的凱魯比諾。張氏2014年5月首次參與香港歌劇院的演出,擔演《浮士德》中的瑪塔一角,旋即於同年10月再次合作,於《沙樂美》中飾演希羅底亞的侍從。2014年7月首次應香港管弦樂團之邀,為孟德爾遜《仲夏夜之夢》擔任女中音獨唱;同月並演出歌劇《灰姑娘》的女主角。2014年底與中國三大男高音之一的莫華倫先生同台演出,於香港紅磡體育館創下萬人合唱《普Teen同唱》的世界健力氏紀錄。2015年8月張氏則為香港歌劇院的《女人皆如此》演唱朵拉貝拉一角。同年9月與寰宇交響樂團首演交響詩《鳳凰傳奇》,擔任女中音獨唱,今年1月即再度獲邀於溫州大劇院2016華人慶典新年音樂會中載譽重演此作。2015年12月亦首次獲香港電台邀請擔任聖誕園林音樂會的女中音獨唱,並透過電台、電視台及互聯網作廣泛廣播。

2016年的重點演出包括歌劇《羅密歐與茱麗葉》、貝多芬《莊嚴彌撒》、馬勒第八交響曲的女中音獨唱、以及於話劇《羅生門》中獻唱。今年8月,張氏將會應維也納兒童合唱團之邀代表香港前往當地參與「香港週」演出。

 

 

文森特席爾馬赫
男高音

文森特席爾馬赫於英國接受教育並於幼年時起學習鋼琴。

席爾馬赫一九六六年於英國皇家音樂學院修讀音樂教育並於紐約茱莉亞學院取得優等佳績。

二零零一年起席爾馬赫於德國薩爾布魯根師隨Raimund Gilvan教授並於二零零三年於德國科隆音樂學院師隨約瑟夫普羅施卡教授直至畢業。

席爾馬赫於二零零六年獲頒Gottlob Frick歌劇大賽首獎以表揚他在舞台上的成就。 同年,席爾馬赫於德國科堡贏得小約翰史特勞斯大獎(Johan Strauss Prize)。

席爾馬赫在德國漢堡國際羅伯特斯托爾茲大賽中獲評審及觀眾一致好評並在比賽中以第一名勝出。

二零零八年席爾馬赫於奧地利維也納Belvedere國際大賽小歌劇項目贏得第三名並獲挪威奧斯陸歌劇院及巴塞羅那利塞奧大劇院頒受特別歌劇獎。 同年席爾馬赫進入於加拿大魁北克舉行的多明哥世界歌劇大賽決賽。

二零零八年起,席爾馬赫加入列斯威好斯敦國家劇院合唱團並在此以不同角色參演多套著名歌劇如萊哈爾《朱迪塔》中的奧克塔維奧、威爾第《弄臣》的公爵、德弗札克《露莎卡》的王子、夏龐蒂埃《路易絲》的朱利安並布梭尼所著的《浮士德博士》。

二零零九年在奧地利雷哈爾音樂節慶飾演《微笑之國》中蘇城王子一角的成功演出,席爾馬赫隨即加入維也納人民歌劇院合唱團。 及後參演歌劇角色包括《露莎卡》中的王子、《托斯卡》中的卡瓦拉多希、普契尼《杜蘭朵》中的卡拉富王子、威爾第《遊唱詩人》中的曼利可、威爾第《茶花女》中的阿弗雷多、史特勞斯《莎樂美》中的納拉博特,與及《風流寡婦》中的卡米爾德羅斯隆及《蝙蝠》中的阿菲列德等不同輕歌劇角色。

 

黃日珩
男低中音

黄日珩,男低中音及指揮,曾贏得棕櫚泉歌劇協會聲樂比賽冠軍及柏薩廸納歌劇協會獎學金。

黃君曾演出的歌劇及音樂劇角色包括布列頓《艾拔賀寧》中的警官布特和《仲夏夜之夢》中的博托姆、韓德爾《橋王闖情關》中的阿里奧達、古諾《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羅倫斯神甫及公爵、 比才《卡門》中的蘇尼加、普契尼《波希米亞生涯》中的歌連尼和貝奴瓦、羅西尼《蘭斯城之旅》中的曹邦諾伯爵及《悲慘世界》中的沙威督察等。他亦曾於香港藝術節世界首演歌劇製作《蕭紅》中飾演魯迅、《大同》的康有為及《天鵝武士前傳》中的柯里安及馬卡斯。他演出過的音樂會及聖樂曲目則有 巴赫的《聖約翰受難曲》和《聖馬太受難曲》、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佛瑞的《安魂曲》、韓德爾的《彌賽亞》和《上主垂示》、海頓的《聖母悼歌》、孟德爾頌的《以利亞》、莫札特的《安魂曲》及普契尼的《榮耀彌撒曲》等。他曾與多位指揮家合作,包括包奧明、柏林保、雷辛約、瑞霖及洛凡西等 。

在指揮方面,黃君曾指揮香港管弦樂團,亦曾任香港新青年合唱團及香港歌劇院兒童合唱團音樂總監。現任學士合唱團及學士管弦樂團音樂總監、聖保羅男女中學高級混聲合唱團以及香港兒童合唱團高級組指揮。他曾擔任大師瑞琳、馬捷爾、狄華特及余隆的合唱指導;在香港歌劇院製作的普契尼《波希米亞生涯》中,擔任大師阿普雷亞的助理指揮;又指揮香港歌劇院歌劇夏令營製作的《魔笛》和《海盜王》及在香港兒童合唱團的音樂劇《豆芽國》中,任首席音樂顧問。

 

 

學士合唱團

音樂總監: 黃日珩

鋼琴:        陳珮琦

學士合唱團由前香港大學學生會合唱團成員在 1979 年創立。近年演出過的主要作品包括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盧利《感恩讚》、馬勒第二及第八交響曲、拉赫曼尼洛夫《鐘聲》、羅西尼《榮耀彌撒曲》及《聖母悼歌》、威爾第《安魂彌撒曲》及《四首宗教歌曲》等。2013 及 2014 年,學士與香港管弦樂團及其合唱團演唱分別由已故大師馬捷爾指揮的布列頓《戰爭安魂曲》,以及香港文化中心 25 周年誌慶音樂會。2015 年 5 月,學士與澳門樂團及嚶鳴合唱團,於第 26 屆澳門藝術節演唱《澳門魂》。

學士致力向年輕人推廣音樂,常邀請學生參與學士音樂會,與合唱團一同演唱,或加入學士管弦樂團,隨專業樂師同台演奏,又讓有志成為合唱指揮的團員擔任指揮,並邀請年輕音樂家客席演出。團中在學團員亦獲學士之友贊助參加音樂總監主持的聲樂研習坊。學士亦設立學生票資助計劃以進一步向年輕一代推廣音樂,至今已有超過 6,400 名學生受惠。

學士亦致力參與社區及慈善項目,曾到老人院、療養院及庇護工場探訪獻唱。學士所舉辦的慈善音樂會,門票淨收益透過慈善機構捐款予中國內地各慈善計劃,包括籌建水窖、重建危校、「走進高中」獎學金等。學士亦曾合辦及參與地震賑災音樂會。

透過上述方式以培育年輕一代,「學士」之名更賦新義。

香港童聲合唱團

香港童聲合唱團成立於 2000 年。藝術總監及首席指揮爲唐少偉教授,藝術顧問團隊包括費明儀女士 SBS、陳永華教授 JP及羅乃新女士 MH。

在成立的短短十多年間,本團獲邀參與多項本地、國內及海外的交流活動及演出,獲獎無數。近年較重要的獎項包括:2010年於「第八屆匈牙利 Cantemus 國際合唱節」中勇奪金獎;2012年「第十一屆中國國際合唱節暨國際合唱聯盟世界合唱峰會」中獲童聲組(十二歲或以下)金獎及「第十屆俄羅斯聖彼得堡 The Singing World 國際合唱大賽」中獲兒童合唱組冠軍;2015年「第四屆佛羅倫斯國際合唱節」中獲兒童合唱組金獎第一名;「斯洛伐克布拉提斯拉瓦國際青年音樂節」榮獲十六歲或以下兒童合唱組金獎第一名及十二歲或以下兒童合唱組銀獎等。

除演出活動及比賽外,本團亦參與灌錄小學音樂教科書之示範教材及獲邀灌錄本地著名動畫《麥兜》電影歌曲,廣受大眾歡迎。

香港童聲合唱團打破傳統合唱訓練的框框,以嶄新的手法讓孩子在愉快的環境中,透過音樂、律動、遊戲、故事、詩歌朗誦、音樂欣賞和創意活動,啟發孩子的思維、鞏固其音樂知識,學習表達自我,達至增強自信、提高情緒智商,並與人和諧共處。

 

格洛德‧韋特
維也納兒童合唱團藝術總監

格洛德‧韋特早年是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團員,在團中接受音樂啟蒙教育,其後於奧地利林茲的安東‧布魯克納大學進修聲樂、雙簧管和鋼琴。2001年,韋特成為維也納兒童合唱團藝術總監,並於2013年成為會長。 韋特於1986至1989年間擔任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團長,主管該團其中一個巡迴合唱團。1989至1991年間,他轉攻歌劇,改任薩爾茲堡歌劇院合唱總監。

1991年移居加拿大後,曾任卡爾嘉利兒童合唱團藝術總監、卡爾嘉利公民樂團音樂總監和卡爾嘉利愛樂樂團副指揮。韋特指揮過世界各地的合唱團和樂團,其本人也在許多不同的合奏團裡演奏與演唱;他幾乎有辦法令任何人唱歌,而且甚麼也可以唱。 韋特的作品包括三齣兒童歌劇、數齣神劇、彌撒曲、經文歌、歌曲,還有數之不盡的改編曲。韋特喜歡在神話和哲學文本中尋找靈感;他相信大家應對身邊的環境和生命中的人負責。他現正編寫一齣以遠古時代為背景、關於移民和融合的歌劇 –《蠻族入侵》。劇中提及幾個不時遷徙的民族、大洪水、火山爆發,還有隕石撞擊。 韋特最喜歡人聲和與合唱團合作。他是炙手可熱的合唱「醫生」和指揮,主持過有關合唱指揮、聲樂訓練和演出的國際性工作坊。他認為音樂對人的各方面都有正面影響。

「合唱團由許多個體組成,但這群個體卻必須同心協力、感染觀眾。要是每個參加者都能將自己的個性帶到團裡來,將成就一場偉大的演出。」

曾智斌
指揮

 

曾智斌是香港土生土長的指揮家和鋼琴家,他的演藝生涯早在十三歲時開始,當時他用鋼琴演奏家的身份第一次公開表演。生於一個音樂家庭,曾氏自四歲起接受專業鋼琴家培訓,除此之外,他亦有學習大提琴及作曲。他十六歲便獲頒英國倫敦聖三一學院院士資格,並分別於於美國和維也納考獲學士和碩士學位。他在2007年勇奪國際馬塔西契青年指揮大賽冠軍,開始在指揮界中嶄露頭角。廣泛的曲目範疇廣泛顯出他在音樂上的靈活性,他的演出經驗涵蓋歌劇、交響、合唱、獨唱、鋼琴獨奏和室樂等,無論是台上還是歌劇院的樂池中也同樣出色。

自2008年曾氏成為泛亞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2007 至 2009 年則於德國呂貝克劇院擔任華格納《指環》一劇的助理音樂總監,並在2009 至2011 擔任德國弗萊堡劇院駐團指揮。2013 年他成為維也納兒童合唱團的指揮。

此外,他亦於柏林喜歌劇院、卡斯蒂利亞萊昂管弦樂團、薩格勒布管弦樂團、香港管弦樂團等擔任客席指揮。他同樣地是音樂節的常客,給德國的奧伊廷歌劇節、西班牙的卡斯蒂利亞萊昂國際藝術節、澳門國際音樂節等,他更在2004年的東京羅姆音樂節被邀跟隨大師小澤征爾學習和工作。